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节点与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其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要素重组、产业升级、治理创新的系统性变革。金融要突破简单的资金供给思维,构建覆盖技术层、应用层、制度层等全方位的立体化赋能体系,将金融“活水”精准导入县域发展的“神经末梢”,为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根基提供有效的金融解决方案。
自古“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既是我国的基本地理单元,也是中华文明的社会细胞。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的血脉,既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关键枢纽,也是促进要素流动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县域发展的现状距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经济总量扩张与结构失衡并存、产业升级需求与要素流失冲突凸显、治理需求升级与财政能力不足相互掣肘,而金融正是化解各类矛盾的必要力量。本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视角,提出了现代化进程中金融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角色定位,基于产业助推功能、风险缓释功能、治理润滑功能等作用机制,系统阐释了金融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金融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支撑。
金融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三个核心功能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金融要立足县域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产业助推、风险缓释、治理润滑三大核心功能,深度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肌理,推动形成“产业升级—风险可控—治理高效”的良性循环,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产业助推功能
县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县域产业经济基础的支撑,而金融是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力量。然而,不少县域经济发展仍未走出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发展动能和内生需求尚显不足。县域发展过程中如何组织好各类要素、做好资源配置,重塑产业链的发展逻辑和循环机制就需要金融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县域产业振兴进程中,金融通过数字化手段持续提升服务效率,以信息中介作用促进多元协同,并借助资源配置能力强化要素整合,建立起了多方位的产业助推功能。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技术不断壮大,我国数字金融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和生产要素与金融产品服务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各类数据要素的价值通过数字金融手段不断放大,信息不对称程度持续降低,为县域经济社会能级提升带来新的驱动力。同时,县域产业振兴也需要金融发挥中介作用促成各类主体的协同合作。县域产业发展常常受制于层次偏低、“小散弱”特征突出等问题,而推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各类主体。金融的中介作用有利于促进多方主体的功能互补与利益联结,将分散的资源转化为系统性动能,从而实现金融对县域产业的长效赋能。此外,县域产业振兴还需要借助金融的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城乡联动格局。通过促进城乡资金融通与信息联通,金融可以加快产品、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充分激发县域内部的比较优势,推动县域产业链价值的优化和放大。
风险缓释功能
县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基石,也是社会矛盾冲突的聚集地,面临的风险多元复杂。而金融天然具有管理风险的功能,在维护基层社会安全稳定和缓释风险过程中肩负重责。
当前县域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金融通过增强产业结构韧性、帮扶小微弱势主体、优化财政金融协同等方式,不断发挥着风险缓释功能。金融通过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助力农村电商、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增强就业与收入来源,推动县域经济多元化,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减低县域产业的集中度风险。随着居民收入和就业稳定,县域信用水平提升,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同步降低,将有助于形成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此外,金融还可以优化与财政的协同机制。县级财政可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性担保等手段,与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减轻金融机构压力,提高产业融资可得性,实现风险在政府与市场间的有效分散……
阅读全文
来源丨《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7月刊总第140期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