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美国贸易战历史,总结贸易战发动的深层次背景、措施过程、各国应对方式以及对全球经济金融与国际治理体系的影响,对当前我国积极应对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来看,贸易战成为全球秩序重构的催化剂,大国博弈从均衡走向失衡,再去寻找新的均衡。
美国历史上五次主要贸易战
镀金时代麦金莱系列关税(1890—1900)
第一阶段,1890年共和党推行《麦金莱关税法案》,所有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至历史新高49.5%,提高钢铁、纺织、锡板和羊毛等制成品的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第二阶段,1894年民主党推出《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案》,名义上降低部分关税,但贸易政策保护主义立场未显著改变。第三阶段,1897年共和党总统麦金莱在美西战争前推出提高关税的《丁利关税法案》,关税功能从保护产业扩展到增加收入资助战争,超高税率引发各国报复性关税,最终导致贸易战。
金融市场表现
麦金莱关税对金融市场产生强烈冲击。1888年至1890年5月,道琼斯平均指数处于牛市,而当市场预期关税法案极有可能通过时,股市从1890年5月17日的峰值99.14点下跌至12月8日的76.77点低点,跌幅接近25%。
影响分析
麦金莱关税的实施带来诸多经济和政治影响,一是促进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繁荣发展,进入对外扩张的镀金年代。对萌芽期制造业的关税保护,客观上促使制造业大幅扩张,带来钢铁大亨卡内基等工业资本的繁荣。麦金莱的政治理念以及遇刺身亡,得到特朗普的高度推崇与共情。二是冲击农业和整体社会需求,农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贫富差距与社会矛盾加剧。三是导致全球贸易萎缩,为战争埋下隐患。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1930—1934)
一是扩大关税范围,提高关税税率。1930年,胡佛政府推出《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2万多种商品关税大幅提高,应税产品平均关税从1929年的40.1%提高至1932的59.1%。二是多国抗议并加税反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对美国汽车最高加征50%、100%、150%关税,加拿大对美国进口的30%商品加税,英国对所有商品增收10%关税,全球平均关税在1930年后大幅上升。
金融市场表现
在大萧条、高关税和弱情绪共同作用下,全球主要资产整体走弱。欧美股市暴跌70%~80%;大宗商品方面,农产品价格暴跌60%~70%,能源价格下跌40%~50%。
影响分析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贸易政策之一,一是加剧大萧条的深度和持续时间。1930—1933年,美国GDP累计下降26.5%,失业率从5.2%飙升至24.9%,工业原料进口成本上升30%~50%,国内工业产能利用率从78%跌至58%。二是导致全球贸易萎缩和经济衰退。全球贸易额在1929—1934年间骤降65%,各国经济增速转负,社会矛盾激化,埋下了战争的隐患。三是导致金本位的终结。各国先后放弃金本位,通过贬值货币提升出口竞争力。四是关税战和大萧条的负反馈凸显贸易保护弊端,推动全球转向新的自由贸易秩序。
美日贸易战(1970—1985)
美元升值导致美国出口竞争力下滑,美国政府将责任归咎于日本,指责其凭借“汇率操纵”保持贸易优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对日本钢铁、摩托车等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指控日本倾销,以此为由实施贸易限制。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之后通过《1974年贸易法》对日本实施选择性出口配额,并设定最低出口价格以遏制低价倾销。发起汇率干预与金融战。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日元升值。
金融市场表现
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美元兑日元迅速贬值近30%,美股标普500指数在1973年至1974年大跌48%。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美元兑日元从250贬值至200,1988年进一步跌至120,累计贬值幅度超过 50%。
影响分析
一是美国产业保护成效欠佳。美国车企缺乏危机意识与创新动力,汽车工业竞争力进一步下滑,于20世纪80年代被日本赶超。广场协议等举措使美元贬值以缓解贸易逆差压力,稳定部分就业岗位,短期内对美国有利,但该协议掩盖了美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促使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螺旋上升,长期看损害了经济增长。二是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影响深远。协议隐含美国对日本经济模式的系统性改造,要求日本从出口主导转向内需驱动,并借助金融自由化削弱其产业发展。为减轻日元升值压力,日本央行降息并维持超低利率,过剩流动性造成股市和房地产泡沫,随后美联储通过高利率政策迫使日本跟进加息,引发1989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为“失去的三十年”埋下伏笔……
来源丨《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7月刊总第140期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