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
◎ 中国人民银行:强化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应邀出席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沙特联合主办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他表示,下一步,中国政府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通过逆周期调节,可以更好地稳定经济增长,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表态体现了2025年政策层面将保持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总基调。
◎ 中国证监会: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2月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具体包括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大多层次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是因为这一举措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能够帮助科技型企业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二是防范化解科技创新风险,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度过关键发展阶段。三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四是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将积极开展外商投资促进工作
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 《行动方案》)。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总的来看,《行动方案》具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释放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是积极开展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四是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关切的问题。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行动方案》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这体现了国家对吸引外资、促进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其次,该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此外,通过稳外资行动方案的落实,还可以有效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支持。
回顾
◎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个月增持黄金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090亿美元,较2024年12月末上升67亿美元,升幅为0.21%。中国1月末黄金储备7345万盎司,环比增加16万盎司,为连续第三个月增持黄金。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我国央行连续增持黄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较大,这使得黄金作为一种避险资产的价值凸显。二是黄金存在避险功能。黄金被广泛认为是避险资产,能够在金融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加时提供保护。三是储备资产多元化。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一种,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四是人民币国际化。增持黄金能够增强主权货币的信用,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 英国央行2月降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
在英国经济再陷增长停滞之际,英国央行如期降息。当地时间2月6日,英国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4.75%下调至4.5%,符合市场预期。这是英国央行2025年的首度降息,也是自2024年8月开启本轮降息周期以来的第三次降息。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英国近期经济增长数据疲弱、劳动力市场指标恶化,这些因素使得降息成为必要措施。此外,英国央行本次降息幅度不大,也是考虑到了英国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仍处于略高水平。英国央行在降息决策中强调,货币政策委员会将继续密切关注通胀持续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央行未来降息的力度也将有限。
◎ 美联储会议纪要:降息须通胀进一步回落,关税政策增添不确定性
当地时间2月19日,美联储在官网发布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2025年1月28日至29日的会议纪要。1月29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4.50%不变,为自2024年9月三连降(累计降息100个基点)以来首次维持利率不变。纪要显示,与会的美联储官员一致认为,在降息之前需要看到通胀进一步下降。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对于美联储而言,当前关注的是通胀前景的上行风险,而不是就业市场的风险,美联储担心,白宫的政策变化可能会导致美国通胀保持在美联储的目标2%之上。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的关税政策将加剧美国通胀,美联储决策者需要观察通胀的加速是一次性的,还是会产生更多的潜在通胀,才能决定货币政策应对措施。
精彩观点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月17日在北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他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有效落实,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创新创业、信心预期等方面均呈现稳步向好态势。本次座谈会着眼于解决民营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国务院总理:李强
2月20日,国务院以“坚持促消费和惠民生相结合,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为主题,进行第十二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扩大国内需求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凝聚共识、拓宽思路,把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更大力度和更精准措施提振消费,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消费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通过释放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我国能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优化经济结构,同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
数字
我国2025年1月CPI同比上涨0.5%,涨幅扩大
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国CPI涨幅扩大,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7%,同比涨幅由上月的0.1%扩大至0.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连续第四个月回升,本月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0.6%,涨幅均比上月有所扩大。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2025年1月,我国CPI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春节效应主导。2025年春节在1月末,而2024年春节在2月,导致消费需求集中释放于1月。二是食品价格波动。春节备货叠加气温下降,促使鲜菜、鲜果、水产品价格均上涨。三是国际因素传导。国际原油和黄金价格上涨带来传导作用。我国1月CPI上行,提振了消费信心, 同时为货币政策留出余地。
美国2025年1月CPI同比增长3.0%,市场预期增长2.9%
美国劳工部2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25年1月CPI通胀数据超出市场预期。1月CPI同比增速反弹至3.0%,市场预期为2.9%;环比增速提速至0.5%,市场预期为0.3%;核心CPI同比增速反弹至3.3%,市场预期3.1%;环比增速为0.4%,市场预期为0.3%。
《清华金融评论》观察
美国2025年1月CPI增幅全面超出预期,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季节性因素推动。1月通常是美国企业调整服务价格的集中期,这推高了短期通胀。二是突发事件的短期冲击。比如加州山火,导致车险理赔成本上升,机动车保险价格环比跳涨1.99%。三是商品与服务价格具有韧性。四是政策预期影响。特朗普政策前置效应推高了CPI涨幅。而美国CPI的上升,将使得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